多年前,我就想沿着息烽河走一走,看一看,探寻息烽河畔那些人文历史。今年七月,报名参加息烽“民间河长”招募活动,成为一名巡河志愿者,巡护息烽河,发掘沿岸的人文历史,就变成了一项计划任务。
1956年2月,由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联合起来,经县人委会确定,组成了“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1958年2月,经县委工交部同意,公私合营酒厂转为国营,更名为“息烽县酒厂
息烽酿酒历史悠久。清代百姓酿有“烧酒、米酒”,到了民国酿酒作坊逐渐多了起来。据民国息烽志记载:“县人之业此者少数取稻之糯与粘余,皆为玉蜀忝是需通常所呼之,包谷也酿制之家获利颇丰,既可供本县本乡之需,又溢出售给黔西修文两县沿边村寨,更有运入贵阳者。近三十年来税额递增而营业不减,则其可以资生者愈显然矣。”
在息烽历史上,只有50多年历史的息烽县酒厂座落在县城北门。几经周折到1994年,发展成为拥有近300名职工,面积11万1962平方米,年产窖酒500吨,曲酒五百吨,低度酒200吨的县属国营骨干企业,产品远销十多个省,市。息烽县在1956年以前是没有酒厂的,全县只有几家私人酒房。1956年2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高潮,在这种新形势的推动下,由永靖镇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联合起来,经县人委会确定,组成了“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
懂酒的人都知道,酱香酒有酱香醇厚,回味悠长及空杯留香的特点,以“茅台镇7.5平方公里酱香酒核心产区”生产酱香酒尤为正宗,我们熟知的“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赖茅、汉酱、仁酒及贵州大曲”等国民酱香酒就产自这里。为什么说酱香酒尤为珍贵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酿造工艺要比其他香型的白酒要复杂的多,酱粉称之为“12987”工艺。
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是中国酱酒之地,域内白酒业兴盛,集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 一酒镇"。凭借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酿酒工艺、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茅台镇酱香酒特定的文化载体。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酒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