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酿酒历史悠久。清代百姓酿有“烧酒、米酒”,到了民国酿酒作坊逐渐多了起来。据民国息烽志记载:“县人之业此者少数取稻之糯与粘余,皆为玉蜀忝是需通常所呼之,包谷也酿制之家获利颇丰,既可供本县本乡之需,又溢出售给黔西修文两县沿边村寨,更有运入贵阳者。近三十年来税额递增而营业不减,则其可以资生者愈显然矣。”
——摘自《民国息烽县志卷之十三食货志--商业》
从民国息烽县志记载看出,地处川黔咽喉要道的息烽历来有用粮食酿酒的习惯,所酿之酒不仅供本县本乡之需,还售给黔西、修文两县沿边村寨,甚至销往贵阳。这或许算是地道的息烽人酿制的息烽酒一次跨出山门,卖到了省城吧。现在想来也为之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息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个体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息烽白酒酿制行业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从单打独斗,家庭式作坊生产走上了公私合营的轨道;从零星销售到国家统购统销,息烽白酒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52年2月,经县人委会确定,将永靖镇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家13名酿酒师联合起来,组成“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在公私合营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干劲**,信心百倍。
1958年2月,经县委工交部同意,公私合营酒厂转为国营,更名为“息烽县酒厂”。三年困难时期粮油紧缺,饥荒严重,部分职工自动回家或被精简,但酒厂并没有因此停产,而是利用青冈籽、土茯苓酿制代用品酒供应市场。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粮食供应逐步充足,白酒产量由1960年的15吨提高到35吨。
为了扩大白酒生产,1965年初息烽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8万元,选择在永靖镇北门福利桥边新建面积达2650平方的酿酒车间,改进生产工艺,将单灶单甑改建成双灶双甑的“连二灶”,每个灶每天可投料800斤,比原来一灶一甑提高下粮量一倍多。新厂房于1965年10月建成投产,年产量110吨,产值达12.32万元。
按照酒类专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不允许私人酿酒,息烽白酒供应主要靠县酒厂酿制生产,多以包谷酒为主。1971年10月,县财政拨款7000元在安顺地区党校购买一台旧的半吨锅炉安装在车间生产,这是息烽县酒厂一次使用蒸汽酿酒,也是息烽酿酒史上使用的一台锅炉。1974年县财政又拨款0.38万元从贵州拖拉机电机厂购进一台1吨旧锅炉取代原来的半吨锅炉,很大地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市场,是企业生产的风向标;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站稳,就要有市场接受、老百姓喜欢的产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白酒质量及白酒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外来酒逐渐进入息烽市场,这就促使息烽县酒厂须转变生产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理念,瞄准县内外市场改革传统生产工艺,加快中级酒开发。1979年付定春厂长带领几名技术骨干到鸭溪酒厂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着手试制窖酒。经过半年的努力,息烽窖酒终于获得成功,并于次年小批量投入生产。息烽窖酒选用高粱、糯米、小麦为配制原料,采用传统窖酒工艺,经人工老窖,双轮底发酵,混蒸混烧,分层取酒,陈贮勾兑等工序酿成。息烽窖酒属浓香型大曲白酒,酒度为54度。
到1985年息烽县酒厂结束了普通白酒的生产历史,共研制开发出“息烽窖酒”、“氡泉大曲”、“息烽醇”和“息烽大曲”等四个新品种,1986年又开发出“低度息烽窖”。低度息烽窖酒既有无色透明、口味醇正的特点,又保留了息烽窖酒风格,酒度为35度。该酒1987年12月荣获“西南地区包装装潢二等奖”、1988年获“贵州省新产品奖”。一时间,“息烽窖酒”、“氡泉大曲”、“息烽醇”、“息烽大曲”和“低度息烽窖”成为息烽酒类市场的紧俏商品,甚至畅销省外,基本占稳了北方市场。1985年息烽县酒厂总产值达296.29万元,实现利润88.66万元,上交税金46.53万元,创历史较好水平,在县属企业中独占鳌头。
息烽窖酒以其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口味醇正、余味悠长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享有“陈窖一开香千里”之美誉。但由于产量小,满足不了市场需要,1984年经安顺地区经委同意,县政府投资299万元在息烽县酒厂扩建窖酒生产,总建筑面积6665平方米,预计年产窖酒500吨、氡泉大曲酒360吨。该工程于1984年12月开始动工,到1985年11月**完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新建三个窖酒车间和一栋五层楼的窖酒库,加快和拓展了窖酒生产。
优胜劣汰,不进则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息烽县酒厂和息烽县造纸厂就像两个竞争激烈对手,同时又是执手相望,一河之隔的兄弟,同属息烽县国营企业。虽然说各不相干,但年终经济指标考核,企业排位先后,都让隔河相望的两个企业成为无形的竟争对手。进入八十年代中期造纸厂呈现出经营困难,企业举步维艰的状况,终于在1984年底并入息烽县酒厂。
八十年代是息烽白酒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允许私人酿酒,导致市场白酒猛增,1984年全县累计生产包谷酒1029.23吨,高梁酒234.05吨。
息烽窖酒作为息烽县酒厂的拳头产品和息烽中级白酒的“龙头老大”,在1986年12月贵州省第四届名酒评比中,贵州省食品工业公司授予息烽窖酒铜牌奖,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息烽窖酒“第四届贵州名酒”称号。载誉归来厂长杨沛萍、党支部书记许国斌带领全厂职工手捧奖牌、奖杯敲锣打鼓向县委、县政府报喜。县委书记蔡正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杜洪文、县政协主席杜树凯、县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刘学书亲自在县委门前迎接酒厂干部职工,并向息烽窖酒荣获“贵州名酒”称号表示祝贺。
当白酒成为息烽一项支柱产业,“酿酒”这个行业就倍受关注,以至于不少企业也操持起酿酒这个行当来。一时间,息烽这片土地上,国营、集体、个体酒厂、酿酒作坊一哄而上,一窝峰地跟在“老大哥”身后甩开膀子架甑烤酒、办厂兴业。1984年息烽县商业局下属的饮食服务公司将柿花坪农场改为“饮食服务公司酒厂”,1986年4月又改名为“息烽县商业酿酒厂”,生产“西望窖酒”和“凤泉大曲”;息烽县供销社与河南省南乐县酒厂联合,生产“玄天窖酒”和“多缤大曲”;息烽县粮食局顺势成立了“贵州省息烽县梦竹酒厂”,主要生产“梦游窖酒”和“梦虹大曲”;息烽县食品公司也不甘寂寞,成立酒厂生产“玉春大曲”。短短几年,全县窖酒、曲酒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琳琅满目。城乡大小作坊更是不胜枚举,素有“石硐小茅台”之称的石硐包谷酒成为众多包谷酒中的佼佼者。加上外来高挡酒、中级酒的入驻,息烽白酒市场呈现品种多样、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月岁沧桑,时光荏苒。从一斤白酒艰难地跨出重重大山卖到省城贵阳,到息烽窖酒评为“贵州名酒”,息烽白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数量到质量实现了飞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息烽白酒产业迎来了风生水起的发展势头。
九十年代后期,息烽和**一样,由于受市场饱和、产品滞销等因素影响,不仅酿酒作坊难以维系,国营酒厂也受到冲击――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息烽县酒厂进行了体制改革,息烽白酒产业也划上了句号。
今天,当我们再提息烽县酒厂时,留给人们的只有回忆和不舍,还有息烽河畔那飘香的美酒……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